8月25日,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《2025年8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》,其中有一款《共鸣之心》上周正式在TapTap上线,采用了试玩+买断的付费方式。短短三天内,有不少玩家的游戏时长已经超过了10小时,拿到了所有成就,以一款轻体量休闲游戏的标准来看,《共鸣之心》算是打了个开门红。
![]()
这款游戏由Steam上获得“特别好评”的《共鸣》移植而来,基本完全还原PC端的设计,将“吸血鬼幸存者like”与音游进行结合,给原本走位割草的爽感又增添了一层动次打次的乐趣。在抢了个首周优惠价,上头地体验了数小时后,我们发现,《共鸣之心》的创新思维并不只体现在音游玩法上,而是从题材入手,把音乐这个元素融入到整个游戏当中,为创新逐渐停滞、很久没有新爆款的幸存者like赛道带来了一点新花样。
“四个键玩一天”的幸存者like,
玩出了手忙脚乱的感觉
“吸血鬼幸存者like”起源于2021年在Steam上推出的一款《吸血鬼幸存者》,其核心机制就是对Roguelike的解构和简化,让玩家通过极低的上手难度和极有爽感的刷怪过程获得乐趣。一开始的幸存者like游戏通常只需四个方向键就能操作,玩家在手动躲避密集的怪物攻击时自动释放技能,拖过一定时间就能顺利过关,恰到好处地让兴奋情绪在每一局的节奏里达到顶点,因此十分上头,也催生了大批融入新创意的同类产品,像是《黎明前20分钟》《土豆兄弟》《弹壳特攻队》《重返深渊》等等。
《共鸣之心》就是这样一款幸存者like游戏,它的创新之处在于,开发团队把音游玩法融入其中,玩家必须根据节奏进行输出,才能打出更大伤害。
![]()
游戏设计了7个英雄主角,各自有不同的被动能力、主动技能和大招,比如在免费试玩阶段开放的“晨风”就属于比较传统的幸存者like主角,在常规战斗状态下能够自由移动;而另一个“子裘”平时会开着车沿固定路线慢慢行驶,等于无法躲避怪物的攻击,在后期密集的弹幕下风险很高,作为弥补,子裘只要打准节拍,就能通过主动技能从怪物身上给车子收集燃料,然后加速行驶,换取加速阶段的无敌buff,当深陷包围时,大招还能让它离开车子移动躲避,并给车子施加狂暴模式。

图:只要节拍打准,就能在攻击时为车子蓄能来加速冲出包围圈
完整版中解锁的主角,相应的操作难度和技能威力也会更高。换句话说,《共鸣之心》不再是那种“四个键玩一天”的割草型Roguelike,玩家需要同时关注怪物弹幕攻击的情况和节拍情况,如果音感相对较弱的话,就得分出一只眼睛去盯着节拍提示,在难度等级升高后的关卡里很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。
有趣的是,《共鸣之心》并没有把“音游”只表现在节拍操作上,在Roguelike的building设计上,它也有自己特色的创意。
收集、养成、看故事,
《共鸣之心》的一切都围绕音乐进行
幸存者like的主角在战斗过程中,会不断拾取到新武器,或者用收集的金币换取buff,通过building构筑逐渐增强实力。《共鸣之心》是以“音乐家”的形式完成这一步的,游戏中存在多名音乐家,通过金币招募最多可以在主角身边组成一支6人团队。
![]()
从战斗效果来看,这些音乐家从伤害值到属性加成各不相同,如何配合组队、何时进行合成都值得慢慢探索,尤其像是某些英雄主角的技能还会与音乐家相关,需要玩家定期献祭。

图:“献祭流”是游戏中某主角的特色,难度和爽感同时增加
从游戏视听效果上来看,音乐家的存在对BGM是有一定影响的,能听出当队伍中出现相同音乐家时,音乐会有明显的回声,随着队伍扩大,乐器增多,节拍的打击感也会增强。实际上,《共鸣之心》的操作并不是标准的音游,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节拍器,但音乐家的乐器设计弥补了这个缺憾,让游戏中音乐的比重增大,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。
由此可见,《共鸣之心》想要对幸存者like做出的创新不光围绕着游戏玩法本身,而是希望能在整个氛围上带给玩家新奇的感受。在战斗环节之外,游戏构思了一个“全球音乐消失,英雄为解决恐慌混乱而战”的背景,对音乐家们做了相当认真的形象刻画:有人热爱美食,有人是狂热猫奴,在战斗中长期相处后他们会和玩家闲聊很多有趣的话题,从中也能更深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。
![]()
图:开发团队为音乐家的对话也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
这种设计,让那些喜欢收集养成,习惯对虚拟角色有情感代入的玩家会更乐于“雨露均沾”,构建每一个音乐家的building去解锁他们的对话内容和培养好感度,幸存者like游戏里常见的“照抄攻略打出最高效率”在这里反而不那么流行。
除了音乐家之外,游戏中还有大量道具可供收集,大部分道具都会在战斗中提升属性,也有一些会和特定的音乐家形成联动效果。为了完成收集成就,很多玩家会选择反复刷新,甚至不惜将宝贵的属性选择用在幸运值上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《共鸣之心》又像是一款有明确目标的“可通关”游戏,当主角等级升满、难度全通、音乐家养成、成就集齐、失落的回声也全部提交之后,相信绝大多数玩家的动力也消退得差不多了,游戏将会静静地躺在手机里,直到某一天玩家回味起打着节拍割草清怪的乐趣时再来重温。
![]()
图:“寻找声音”这个背景,让玩家的收集目标多了一项
卷足了玩法的幸存者like,
创意的思路还会怎样发展?
在Steam和TapTap上,《共鸣之心》的好评率算是比较高的,但从玩家们具体的反馈来看,对游戏的“音游tag”,大家其实并不很以为然,“音乐是点缀并非核心”“很有趣但音游应该更硬核”是最常见的批评。赢得玩家更多关注的,其实是游戏的美术风格、画面色彩、音乐家们的人物设计等“背景”,对于幸存者like这种以玩法创意以小博大起家的游戏类型来说,颇有一点买椟还珠的味道。
![]()
图:Steam上的差评主要认为“这不是音游”“幸存者做得也不太行”……
![]()
图:TapTap用户则为了画面和角色给了高分
但谁又能说,在核心玩法以外的地方进行创新,就不是一种新思路呢。在《共鸣之心》PC版上架之后,有一款名为《咒语旅团》的游戏也开启了抢先体验测试,很多玩家首先被它精美里带点怪异的卡通风格吸引,随后关注的是它独特的多人组队模式,在这个基础上,常规认知里“组队就应该合作”被颠覆成了“队友也可以互相拖后腿”,配合幸存者like的快节奏战斗,很容易就打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场面,将游戏乐趣朝《人类一败涂地》《胡闹厨房》的方向引了过去,给主播们的抽象直播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![]()
图:《咒语旅团》属于把画面卷上新层次了
也许Roguelike、割草、弹幕射击这些简洁的玩法,拓展创意的答案恰恰就在玩法框架之外。




